新联合发展研究院
首页>新闻中心
全部
  • 全部
  •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09

May

2016

今年高校毕业生765万 超半数应届大学生已找到工作

信息来源:集团品牌及公共关系部

“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又到毕业季,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出现下降。对包括765万高校毕业生在内的1200多万应届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市场怎么样,如何保证他们平稳毕业、实现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去年新增就业人数首次下降  前程无忧等机构于4月中旬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中,当公务员、创业或已经获得企事业单位就业机会的已达到了52.11%,服务业等“新经济”相关行业的用工需求正在逐渐增加。  “总体稳定”是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今年1月底召开的人社部2015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对去年就业形势的描述。李忠介绍,去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全面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近5年就业数字比较发现,城镇新增就业的数字从2010年到2014年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1168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1322万人。在2015年,该数字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  一季度单位招聘同比减22.9万人  “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创业政策正在持续发力。”李忠介绍,2016年1-3月,我国就业形势仍然保持总体平稳。同时他也指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对就业的影响也在加深。一方面是部分企业用人需求在下降,有些劳动者就业难度在加大。另一方面是部分地区和行业失业的风险也有所上升。  据人社部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2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2.9万人,下降4.5%。同比去年,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了1.2万人,而求职人数却增加了14.1万人。  【看点1】  哪些行业用人多?  调查结果:传统行业就业遇冷,“新经济”用工增加  5月6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就业座谈会上,前程无忧网站首席执行官发言说,今年一季度以来,传统的大规模用人行业,如机械设备、建筑建材工程等行业“转冷”,而服务业等“新经济”相关行业用工需求在增加,信息技术等岗位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记者从该网站发布的《2016应届生调研报告》中看到,就业市场中,按行业划分,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为32.0%,其次为现代服务业,占比12.6%。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会出现更大的用人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鲁全表示。据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比增幅高达39%。  【看点2】  毕业生愿意去哪?  调查结果:应届生薪酬上海最高,一线城市仍吸引人  据前程无忧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应届生调研报告》回收全国各地高校2016届毕业生3095份调查问卷和企业的1661份调查问卷显示,在跨地区求职的城市中,一线城市仍是首选,其中上海最受应届生青睐,其次是深圳、广州、北京。而在非一线城市中,应届生异地求职更倾向于长三角地区,例如苏州、杭州等,以及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如武汉、成都等。  该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其中上海最高,应届生薪酬平均值为4441元。在非一线城市中,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的应届毕业生薪酬也直追一线城市水平。  【看点3】  普通院校就业更难?  调查结果:看能力和经验,企业对普通院校关注度提高  根据调查报告,“所在院校”与“所学专业”仍然是企业招聘应届生时较为关注的两大因素。“对于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企业往往把更多的信任留给名校。”参与报告撰写的研究者介绍。  不过,今年情况也出现细微变化。有56.2%的企业关注应届生的实习经历,48.5%的企业关注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同时,2016年以招聘国内211或985重点大学应届生为主的企业比例为53.8%,较2015年下降;而企业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关注度则上升至34.9%。  “调查发现企业考察应届生不仅看其学校、学历这些‘硬实力’,更加注重应届生的软实力。”该研究者介绍。  【看点4】  失业了才会去创业?  调查结果:七成创业为理想,北京高校毕业生创业积极  据玫麦可思研究院所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群体中,只有7%的创业的本科毕业生、6%的创业的高职毕业生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创业”,有48%的创业的本科毕业生、45%的创业的高职毕业生是因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而创业。  据北京市统计局2015年数据,77.2%的大学生表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有创业计划的占到60.2%。据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到2014年所有毕业生中,通过工商局进行实体登记注册的,这五年有2.3万大学生进行了创业。“从这个比例来看,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很高。”这位负责人表示。 

22

Apr

2016

19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文理不分科成趋势

信息来源:集团品牌及公共关系部

日前,四川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 《方案》,四川从2018年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时间表。  19省份明确高考改革启动时间 多数从明后两年开始  4月18日,四川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四川将分两步进行高考改革。  其中,第一步从2016年至2017年,2016年起,四川普通高考开始分步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并恢复外语(课程)听力考试;2017年起,普通高考各科全部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逐步推进招生录取机制改革。  第二步从2018年至2021年,四川将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按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进行录取,初步形成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先后出台本地区招考改革方案。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包括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内,全国已有19省份出台高考改革方案。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公布改革方案的19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集中于2014年到2019年。  其中,上海、浙江于2014年最先启动;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辽宁等6省份于2017年启动;四川、贵州、广东、江苏、河北、青海、西藏、黑龙江等8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于2018年启动。启动时间较晚的是广西、甘肃、宁夏,3省份改革启动时间定于2019年。  高考科目普遍推行“3+3”模式  根据此次四川高考改革方案,从2021年开始,四川高考将执行“3+3”制度,文理不分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  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3+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各地多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西藏的统一高考科目较为特殊。从2021年起,西藏的统一高考科目分两类:执行A类课程计划的考生,统一高考科目为汉语文、藏语文、数学、外语4门,汉语文和藏语文各按50%计入总分,以语文科目成绩呈现;执行B类课程计划的考生,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  各地明确外语一年两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有些科目考试也从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上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今次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四川就指出,从2021年开始,四川外语科目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记者注意到,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一次考试成绩计入。  此外,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也是多地高考改革方案的一个亮点,合并录取批次成趋势。记者梳理发现,包括河北、江西、辽宁、贵州等多省份在内,已明确将本科第二批次与本科第三批次,合并为本科第二批次进行招生录取。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和海南均提出,将合并录取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其中,上海2016年起开始施行,海南晚一年施行。此外,海南还提出,从2020年起,录取批次仅设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

22

Apr

2016

多省份出台居住证细则:子女或可在当地中高考

信息来源:集团品牌及公共关系部

 国家发改委日前提出,今年将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中新网记者注意到,目前,河北、吉林、天津、江西等地已正式出台本地居住证具体实施办法。观察可见,各地居住证可以享受待遇的“含金量”不一。  多地居住证实施办法出炉  国务院去年12月公布《居住证暂行条例》,条例要求,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落户条件等因素,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居住证条例已经颁布,各地都在制定具体办法。”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19日在新闻发布会表示,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督促各个地方,全面准确把握好国务院居住证制度条例的要求,出台本地居住证条例的实施办法,不能打折扣。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河北、吉林、天津、江西等多地相继出台实施了本地居住证具体实施办法。北京、甘肃等地的居住证实施办法也结束了征求意见。  其中,《江西省居住证制度实施细则》自4月20日起施行;《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自4月18日起实施;《吉林省居住证管理办法》自4月15日起施行;《河北省居住证实施办法(试行)》也于2月份印发实施。    各地居住证“含金量”不一  《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享受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7项办事便利,并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和便利的范围,提高服务标准。  观察各地的居住证具体实施办法,其“含金量”各异,但与国家版的规定相比,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便利的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大。  其中,河北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8项基本公共服务和8项便利;吉林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江西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7项基本公共服务和8项便利。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多地在居住证的待遇清单中增加了子女可在当地参加中高考的便利,并明确了相关条件和要求。  如,河北规定,子女可以按照规定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中考,在居住地接受高中段教育并在毕业时具有两年以上连续就学记录的,可以参加高 考;江西规定,子女可以按照规定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中考,在居住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取得学籍、毕业时具有2年以上连续就学记录的,可以参加高 考;吉林省规定,与居住证持有人共同居住生活的适龄子女符合本省招生考试规定的,可以在居住地参加普通高级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  不同城市落户条件不同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多地在居住证办法中提供了落户通道,并明确了不同的落户条件。  以河北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河北确定了不同的落户条件。其中,在城区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市市区,具有合法固定 住所,或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其他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夫妻双方父母,可申请办理当地常住户口。  而在城区人口100万人以下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邢台市市区,只要有合法稳定住所,即可申请办理当地常住户口。首都周边的廊坊 市市区可根据实际,综合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因素,合理确定落户条件,也可建立居住证积分落户制度。  北京则明确提出将建立积分落户制度。根据《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申请人参加积分落户应同时符合五个条件 :持有北京市居住证;年龄不超过45周岁;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符合本市计划生育政策;无违法犯罪记录。  “不同城市的积分落户做法也不一样,各地一般会根据自身城市承载力的情况,来制定或宽或紧的落户条件。”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19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的感觉是大多数城市设定的条件和门槛过于严格或过高,使得很多想进城的农民工无法落户。希望未来通过工作,使得一些城市降低门槛,放宽条件,让有意愿落户的人能够真正落户。 

22

Apr

2016

6省份高考加分政策出炉 北京20分“封顶”

信息来源:集团品牌及公共关系部

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江苏、辽宁和新疆等6个省区市已经发布2016年高考(精品课)加分政策。其中,北京上海的加分政策主要包括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重大比赛获奖者等先进对象和竞赛优胜对象的鼓励性加分,还包括对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学生等的补偿性加分。  无论北京还是上海,今年的加分政策都是20分“封顶”,能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高校提供档案仅涉及两类人群:(1)烈士子女;(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那么,哪些人群可以享受增加10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的优惠政策?记者查阅2016年招生规定发现,北京涉及三类人群:(1)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2)台湾省籍考生;(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而上海能增加10分的仅限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这一类人群。上海对于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青年仅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  在增加5分的群体中,记者发现,北京上海都对省级应届优秀学生增加5分,而上海应届生中高一高二连续两年获得市区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称号的学生也将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  对于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应届生,北京上海都有增加5分的优惠政策,但是具体到项目和认定条件则有所差异。比如北京项目限定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10项,并要求通过全市统一测试;而上海的要求则更加严苛,只对田径、游泳2个项目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直接加分,对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羽毛球、网球、射击(含射箭)等8个项目,除了要求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还同时要求获得由市体育局和市教委共同认可的一系列比赛成绩。  北京上海两地对于竞赛优胜对象的加分项目相同,而且均是增加5分,涉及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等多个项目。  对于少数民族,北京和上海都将增加5分,但是该政策仅适用于北京上海市属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根据上海的规定,从2017年起少数民族加分对象将调整为高中阶段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  此外,在2016年高考加分政策中,北京将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含获得以北京市政府名义制发的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的考生)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而上海则为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个人全能奖的学生增加5分。